【京华视点】唐丹阳:学习跨世纪的投资地图


发布时间: 2025-08-26 | 作者: 

最近读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富兰克林曾一度坚持吃素,并视之为原则。但有一次在航行途中,同行的人煎鱼,香气扑鼻,让他忍不住垂涎欲滴。在原则与欲望之间,他一度犹豫不决。直到他看见人们从大鱼的肚子里取出小鱼,便灵机一动地想:既然鱼之间都互相吞食,为什么我不可以吃它们?于是,他心安理得地享用起鱼来,只是偶尔才回归素食。

 

晚年回顾这段经历时,富兰克林幽默地自嘲道:“这么看来,做一个理性的动物倒是一件十分方便的事情,因为人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总是能找出一个或编造出一个理由来。”

 

富兰克林的智慧也同样映照着投资世界中的我们。我们很容易为自己的决策——哪怕出于冲动、贪婪或惰性——编织出一套套合乎逻辑的说辞,使其看起来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价值投资”。然而真正的理性,不体现在为自己的行为反复寻找借口,而在于保持持续且清醒的自省:我们是否在追求真知、践行原则,还是已沦为屁股决定脑袋的自欺欺人者?

 

 

01

价值投资者的“非聪明”入场券

 

我向来难以回答诸如“股市接下来走势如何”的这类问题,由于没那么天资聪慧,通常一个涨/跌逻辑我还没来得及理解呢,市场就出现反转了。再加上我天生不争强好胜,看待事物比较淡然,面对股市的涨跌很难引起内心的波澜,所以短期内发生什么样的走势我都并不在意。

 

这就幸运并恰巧地符合了巴菲特所说的价值投资者所需要的特质——不需要绝顶聪明,但是需要有稳定的品性。

 

所以,如果和我一样,觉得自己并非聪明过人,无法精准预测市场走势的人,不妨试试价值投资。

 

长期规律:迷雾中的灯塔

 

虽说难以判断市场短期的涨跌趋势,但是长期来看,还是有一定规律可言的,这也是为何价值投资有利可图的原因。

 

02

跨越两个世纪的投资地图

——揭示股票的复利奇迹

 

这里有一组长达200多年的数据,是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杰里米·西格尔教授在其经典著作《股市长线法宝》中的研究,他统计了美国自1801年以来大类金融资产的表现,并把它绘制成了图表。

 

 

  • 现金:通胀吞噬的牺牲品

 

我们不难看出,现金成了最差的资产,累计损失了95%,原因大家都知道,这是因为通货膨胀。

 

  • 黄金:保值光环下微弱喘息

 

黄金虽然展示出了保值的功能,但是长期来讲,其年化0.5%的增长率也实在不尽如人意。

 

  • 债券:稳健但有限的回报

 

短期政府债券的利率相当于无风险利率,一直不太高,回报率是2.7%,稍稍高过通货膨胀;长期债券的回报率比短期债券多一些,为3.5%。

 

  • 股票:复利铸就的奇迹 

 

在许多人眼里更加有风险的股票资产却在这两百年间展现出了惊人的增长,即使是经历过大萧条、战争、恶性通货膨胀、金融危机,股票资产仍然从1802年的1美元升值了1,000,000倍。而这惊人的增长背后对应的年化收益率仅是6.7%,这个收益率水平在叱咤股市的投资人眼中或许都不值一提,然而却完美地将爱因斯坦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复利的力量呈现了出来。

 

结论:这项研究告诉我们,长期持有股票能显著跑赢其他资产。

 

03

增长的引擎是否未来依然可期?

 

但这组长达200多年的数据可能还是会让人心生怀疑,是否如今这个时代或者未来将会不一样了,其结论是否还能指导当下的投资决策?下面就来尝试寻找一下答案。

 

1. 利润驱动价值,GDP增长的微观映射

 

股票实际上是代表市场里一定规模以上的公司,GDP的增长很大意义上是由这些公司财务报表上销售额的增长来决定的。一般来说公司里有一些成本,但是属于相对固定的成本,不像销售额增长这么大。于是净利润的增长就会超过销售额的增长。我们看到实际结果正是这样。股票的价值体现的就是利润本身的增长。过去200年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在15倍左右,那么倒过来每股的收益就是15的倒数,差不多就是6.7%左右,刚好体现了利润率对于市值估值的反映。所以当GDP出现长期的持续增长的时候,几乎所有股票加在一起的总指数就会以这样的速度来增长。

 

2. 科技与自由市场,经济增长的普适根源

 

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经济出现持续地、稳定地增长并不仅仅是美国所独有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就是例子,它所产生的本质原因是现代科技和自由市场经济的结合,而大概率不来自于文化和政治制度。

 

  •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创造社会繁荣

 

亚当·斯密早在1776年就思考了自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他试图证明,个人完全出自个人私利的动机,不需要高尚的动机,通过自由竞争,就可以让产品更加丰富,成本更低,社会资源分配更加有效率,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财富增加。

 

  • 李嘉图:分工与贸易带来“共赢”

 

亚当·斯密的后继者李嘉图基于对社会分工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自由贸易的优势。在自由贸易和社会分工中,即使交换双方有一方在各方面都更具优势,分工和交换还是对双方都会有好处。这是一个很深刻的洞见,解释了为什么贸易会带来繁荣和财富,并且市场越大,贸易带来的财富增量也越大。

 

  • 李录:现代增长的“核聚变”方程

 

著名华人价值投资者李录,也是查理芒格唯一信任的家族财富的外部管理人,他曾用两个公式形象地总结了现代自由市场经济的特征。

 

  • 1+1>2:自由交换的价值增量

 

在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分析下,经济上的自由交换实际上就是1+1>2。当社会进行分工的时候,两个人、两个经济个体进行自由交换创造出来的价值比原来各自所能够创造的价值要多很多,出现了附加价值。于是参加交换的人越多,创造的附加价值就越高。

 

  • 1+1>4:知识交换的指数级赋能

 

上述交换在农业时代也有,但是现代科技出现以后,这种自由交换加倍地产生了更多的附加价值。原因就是知识也在互相地交换,不仅仅是产品、商品和服务。知识在交换中产生的价值更多,两个人在互相讨论的时候,不仅彼此获得了对方的思想,保留了自己的思想,还会碰撞出一些新的火花,这就是1+1>4。

 

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只要选择坚持自由市场经济与发展现代科技,经济就会持续累进式的增长,股票的表现就会优于其他各大类金融资产。

 

04

长线与短线的分野:

长坡厚雪 vs. 竞技斗兽场

 

不过,尽管这历经两个世纪的投资地图给出了如此清晰的答案,但是我想大部分参与股市的人都会发出凯恩斯那句著名的感慨——“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不要说两百年了,就是三五年的持有也许都是一种煎熬,大部分投身股市的人还是想要在短期内就获得大额回报的。

 

然而,短期就获得高回报的目标已经脱离了上文借由经济发展享受财富增长的理论范畴,而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那是一个“零和博弈”的斗兽场,每一次的交易都需要与交易对手比拼谁有更高的智商,更敏锐的人性洞察,以及更强的掌控一切可能影响市场走势的信息的能力。因为一家公司创造利润是需要时间的,而在以小于一年,甚至以小时、分钟、秒为时间单位的交易中,除了比拼的是超群智识和信息优势,我想不到还有什么。

 

因此,即便大家手握的都是股票,但若细究起来,各自所投身的赛道却可能大相径庭。是选择在那长坡厚雪之上,让财富如雪球般稳健累积;还是纵身跃入竞技的斗兽场,在激烈厮杀中博弈沉浮——终究还要看每个人的能力与心性,量力而行。

 

以理性为舟

锚定那条“增长巨鲸”

 

富兰克林用“理性动物总能找到理由”来自嘲自己放弃吃素的借口。而作为投资者,我们或许可以“借用”一下他的智慧:与其绞尽脑汁为每一次市场的“鱼香”找买卖理由,不如把“理性”用在“看清”那条更宏大的“鱼”——那由现代科技与自由市场经济共同驱动、穿越漫长周期、带来惊人复利的增长之鱼。

 

让这“理性”成为我们锚定价值、抵御诱惑的压舱石,而非随波逐流的借口。毕竟,长期来看,真正值得“大快朵颐”的,是这条“大鱼”。

 

 『来源:姿本佳Olivia』